长江学者特聘教授、复旦大学中文系系主任陈引驰教授赴文学院讲学
2019-09-21 11:39:00
陈引驰教授谈到,近年来,他对中古文学研究方法、观念进行了重新思考。他尝试以其所谓“轴心时代”的构想来重新定位中古文学。他提出古代文学的三个轴心时期是先秦传统、唐宋转型、近代新变。中古作为前两个时期的中间阶段,是学界应该重加考量的。
陈教授进而详细地谈到中古文学的特征及走向。陈教授指出,中古文学在六个方面完成了变化:第一,贵族社会的转型变迁。他说,中古贵族实际上是重构的贵族。春秋时期贵族体制崩溃以后,走向了西汉的平民政权。至东汉以后,随着经济、社会、文化的发展,形成了新的贵族社会,他们凝聚了独特的经济基础、政治势力、文化优势。这套贵族体系在六朝充分发展,到唐代逐步消亡。科举制的出现便是贵族社会瓦解的一种表现。只有从贵族这一角度重新出发,才能全面地理解中古社会、文学的发展变化。第二,由学问向才性的转变。中古的变动牵涉知识和天才的问题,中古文学的特征某种意义上恰可概括为学问到才性的变化。六朝人重学问,他们累世皓首穷经,是代际的传递与积累。才性则是个人的。六朝的文人多为贵族,这也是一种家族式影响的结果,是学问积累的一种表现。第三,文人精神世界的开合。与社会转型、文人身份紧密相关的是文人精神世界的开合。知识的下移、东汉经学解体,导致了思想趋向的多元化。因此,理解中古兴衰,需要从文人精神世界的多元化入手。第四,抄本形态与文本阐释。中古文本形态的存在方式是抄本,存在变动性与不确定性,文字、篇章都在变化。面对中古文本,我们需要发现内在文脉,体会书写成规和通则。如,骈文和山水诗都有特定的书写范型,我们必须在特定的形态中,才能真正理解那时诗文的内涵。第五,文字与音乐的分离。中古文本开始脱离音乐,赋就是脱离音乐之后最早独立的文学样式,怎么理解文与乐的分离,这是非常有价值的问题,需要学界进一步思考。第六,核心文类由赋转向诗。六朝文体相互交替,在研究中,学界一定要注重发掘不同文体之间的轮替,考察文体的升降,这样或能开拓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全新格局。
陈引驰教授还提到,从事文学研究,一定要有对全局、对人类、对世界的关怀精神。人文学科不是解决可操作性的问题,而是培养博大的关怀意识。学者只有葆有这种关怀意识,才能真正触及、跟进、解决学科问题、学术问题。
讲座尾声,有教师、同学围绕如何理解佛教文学、如何解读中古文献等问题向陈引驰教授求教,陈引驰教授一一作答并与老师、同学们进行了深入讨论。最后,李遇春副院长进行总结,他分享了自己的体悟,谈及陈引驰教授的讲座对他从事近代文学研究、新时期旧体诗研究的启发。
专家简介:陈引驰,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、系主任,教育部“长江学者”特聘教授,曾为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人。主要研究道家思想与文学、中古佛教文学、古典诗学等。著有《庄学文艺观研究》《无为与逍遥:庄子六章》《中古文学与佛教》《文学传统与中古道家佛教》《乱世的心智》《彼岸与此境》等,译有《唐代变文》《中国中世纪的终结:中唐文学文化论集》《曹寅与康熙》《文学、政治与理论》《女权主义文学理论》等。